发布时间:2023-01-05 浏览次数: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是川渝地区最早设立的三个生物学系科之一,2000年获得动物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是重庆市“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十三五市级“一流学科”、英国知山大学授权联合培养博士的学科,进入“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同类学科前40%。
学科聚焦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和农林产业发展、教育和基础研究国家战略需要,形成了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水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经典学科方向,以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利用为重点,在1)昆虫、林木资源、鱼类及其寄生虫调查和研究,2)杀虫剂抗性、昆虫滞育、病原微生物侵染、植物氮代谢、植物-微生物互作分子机制研究,3)水稻、蜜蜂、蛇毒、油用牡丹、食用菌等特色资源开发和利用,4)农林有害生物、动物微孢子虫、鱼类病害等的控制;5)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和净化等领域,与川渝地区现有博士、硕士授权点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学科坚持人才培养、经典生物学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相统一,不断提升学科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在生物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生物与农林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领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敬党爱国,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勤奋敬业;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求实创新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学科研究生应系统掌握生物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以及有关的实验技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够在研究中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与产品开发能力;学风严谨,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强;对从事的研究方向及相关学科有广泛了解,掌握本学科科研文献和研究进展,了解本学科相关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知识,具备从事生物学教学、科研和农业综合开发与管理能力,毕业后可从事生物科学科研、教学或其他的相关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培养方向
方向1:植物生物学(代码:071001)
主要开展植物营养生理、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植物分类学研究,特色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创新与利用。
方向2:动物生物学(代码:071002)
主要以昆虫为对象,开展生物多样性、系统发育、进化机制、遗传机制研究。
方向3;水生生物学(代码:071004)
主要以珍稀濒危、生态关键和经济重要的鱼类为对象,开展生理生态学、行为学及保护生态学研究。
方向4:微生物学(代码:071005)
主要开展资源动物重要病害致病机理与防控、原生生物与真菌区系和分类研究,食药用真菌品种驯化和栽培技术研发。
方向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代码:071010)
主要围绕重要生命现象和过程,开展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除服兵役和创业外,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优秀硕士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及授位,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
五、培养方式
1.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成立导师组,对硕士生集体指导,成员主要是导师、其他导师和部分优秀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作为副导师。导师负责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检查与答辩,指导科学研究和毕业论文等工作,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
2.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形成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短期交流等合作方式,创造条件资助硕士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总学分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26学分(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6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
(一)学位课(20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开课单位 |
备注 |
学位公共课 (6学分) |
思想政治理论 |
54 |
3 |
1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全体研究生 必修 |
英语 |
54 |
3 |
1 |
考试 |
外国语学院 |
||
学位基础课 (8学分) |
现代分子生物学 |
36 |
2 |
1 |
考试 |
5060全迅白菜 |
一级学科 各专业必修 |
生命科学研究前沿 |
54 |
3 |
1 |
考试 |
5060全迅白菜 |
||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
54 |
3 |
1 |
考试 |
5060全迅白菜 |
||
学位专业课 (6学分) |
蛋白质组与基因组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植物生物学
在导师指导下必修3门 |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植物生理生态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植物生物技术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高级生物化学技术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植物分类学 |
36 |
2 |
2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动物生物学
在导师指导下必修3门 |
|
动物生理生态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鱼类生理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高级昆虫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寄生虫生态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原生动物生物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系统与进化生物学 |
36 |
2 |
2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高级微生物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微生物学
在导师指导下必修3门 |
|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近代微生物研究技术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高级生物化学技术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动物生理生态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鱼类生理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分子细胞生物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水生生物行为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污染生态学 |
36 |
2 |
2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蛋白质组与基因组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在导师指导下必修3门
|
|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生物信息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分子细胞生物学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高级生物化学技术 |
36 |
2 |
1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
天然药物化学 |
36 |
2 |
2 |
考查 |
5060全迅白菜 |
注: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体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理工科)。
(二)非学位课(6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开课单位 |
备注 |
专业选修课 (至少4学分) |
比较基因组学 |
36 |
2 |
考查 |
2 |
5060全迅白菜 |
一级学科 各专业选修 |
高级遗传学 |
36 |
2 |
考查 |
2 |
5060全迅白菜 |
||
资源植物学 |
36 |
2 |
考查 |
2 |
5060全迅白菜 |
||
植物遗传育种学 |
36 |
2 |
考查 |
2 |
5060全迅白菜 |
||
资源动物学 |
36 |
2 |
考查 |
2 |
5060全迅白菜 |
||
水域生态学 |
36 |
2 |
考查 |
2 |
5060全迅白菜 |
||
高级免疫学 |
36 |
2 |
考查 |
2 |
5060全迅白菜 |
||
动物保护生物学 |
36 |
2 |
考查 |
2 |
5060全迅白菜 |
||
媒介昆虫学 |
36 |
2 |
考查 |
2 |
5060全迅白菜 |
||
昆虫分类学 |
36 |
2 |
考查 |
2 |
5060全迅白菜 |
||
寄生原生动物研究技术 |
36 |
2 |
考查 |
2 |
5060全迅白菜 |
||
公共选修课 (至少2学分)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
18 |
1 |
2 |
考查 |
教育科学学院 |
全体研究生选修 |
教育学 |
18 |
1 |
2 |
考查 |
教育科学学院 |
||
心理学 |
18 |
1 |
2 |
考查 |
教育科学学院 |
||
教育政策法规 |
18 |
1 |
3 |
考查 |
教育科学学院 |
||
教育技术 |
18 |
1 |
3 |
考查 |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
||
学术规范与写作 |
18 |
1 |
3 |
考查 |
文学院 |
||
跨学科选修课 |
其他学科研究生课程 |
任选 |
(三)补修课(不计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开课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分子生物学 |
36 |
0 |
考试 |
1 |
分子生物学 |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补修 |
生物化学 |
36 |
0 |
考试 |
1 |
生物化学 |
|
基因工程 |
36 |
0 |
考试 |
2 |
基因工程 |
(四)必修环节( 4 学分)
名称 |
学分 |
学期 |
考核方式 |
基本要求 |
学术研讨(Seminar) |
1 |
1-2 |
考查 |
1学分,导师签署意见并向学院提交报告后记2学分 |
学术活动 |
1 |
1-2 |
考查 |
满足以下之一记1学分: 参加1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且提交论文或做小组以上级别主题发言;参加1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且听取10次以上国内外专家学术报告,同时提交1份学术报告听后感;听取20次以上国内外专家学术报告,同时提交2份学术报告听后感。 |
专业实践 |
2 |
5-6 |
考查 |
2学分,由实践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审查签字后向学院提交实践报告一份,教学实践至少听课见习20学时,讲课4-6学时。专业实践内容要与所修专业保持一致。 |
七、中期考核
硕士生在1-2学年完成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完成规定学分者进入中期考核。在课程学习结束和论文开题后,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一般在第四学期执行。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具体参照《白菜网大全论坛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参照《白菜网大全论坛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执行,授予硕士学位。
1. 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正式撰写前,硕士生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方案、预期成果及创新点、计划进度、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开题报告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并明确是否通过。开题报告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应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用英文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不低于1.5万字,用中文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不低于3万字。学位论文内容应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生在申请学位前,须有代表性科研成果,一般应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其学科研究方向内容相关的署名为白菜网大全论坛的论文至少1篇,或专著至少1部,或专利至少1项,且硕士生署名应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署名第一作者、硕士生署名第二作者。具体要求参见《白菜网大全论坛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办法(试行)》
4.评审与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三是学位论文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检查。
硕士学位论文实行预答辩、校内外专家盲审评阅、随机抽检盲审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具体事项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
九、主要阅读书目
[1]Sambrook, J. & Russell, D.W. The Condensed Protocols, From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M].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2006.
[2]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现代分子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本杰明,卢因.基因III (Genes VIII)[M]. 余龙, 江松敏, 赵寿元 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4]郭勇现.现代生化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5]李振刚.分子遗传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6]陶慰孙,李惟,姜涌明. 蛋白质分子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张龙翔等.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8]翟中和.细胞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1.
[9]李明德.鱼类生态学[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1990.
[10]刘健康.高级水生生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11] Matson R. S. Microarray methods and protocls[M]. CRC press, 2009.
[12] Alberghina & Westerhoff. Systems Biology[M]. Springer, 2008.
[13] Harvey Lodish, Arnold Berk, and Chris A. Kaiser. Molecular Cell Biology (5th edition)[M].
W. H. Freeman & Co Ltd, 2007.
[14] Monroe W. Strickberger. Evolution[M]. 北京:科学出版社( 影印本),2003.
[15] 陈启鎏, 马成伦等.中国动物志: 粘体动物门(粘孢子纲)[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6] 宋微波等译.原生生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17] 李难.生物进化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18] K. J. R. 爱德华兹.现代生物学中的进化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9] 赵国屏等.生物信息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0] Hamilton A, Hamilton P. Plant Conservation: An Ecosystem Approach[M]. Earthscan, London, 2005.
[21] Judd WS, Campbell CS, Kellogg EA, Stevens PF, Donoghue MJ. Plant Systematics: A Phylogenetic Approach (3rd edition)[M]. Sinauer Associates, Inc., Sunderland, MA, USA, 2007.
[22] Moran RC. A Natural History of Ferns[M]. Timber Press, Portland, Oregon, USA, 2004.
[23] Ranker TA, Haufler CH.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Ferns and Lycophyt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24] Raven PH, Evert RF, Eichhorn SE. Biology of Plants (7th edition)[M].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Publishers, New Yourk, 2005.
[25] Sharma AK, Sharma A. Plant Genome: Biodiversity and Evolution. Science Publishers, Enfield, New Hampshire, USA, 2008.
[26] Stearn WT. Botanical Latin (14th edition)[M]. Timber Press, Inc., Portland, Oregon, USA, 2004.
[27] Weising K, Nybom H, Wolff K, Kahl G. DNA Fingerprinting in Plants: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2nd edition)[M]. Taylor & Francis Group, New York, 2005.
[28] 陆树刚主编.蕨类植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9] Lansing M. Prescott,John P Harley. Microbiology[M]. 2002.
[30] 沈萍.微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1]韩文瑜主编.高级动物免疫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7.
上一篇: 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下一篇: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